1.29.2007

媒體道德經濟學的迷霧

在中國時報的民意論壇裡,有個關於不願捐血的特殊血型者,被新聞稱為「冷血男」的報導。論壇投書者范立達,有這樣的回應

因此,這名所謂的「冷血男」,他不願免費付出熱血,去救助一名素不相識之人,誰能、誰又有權苛責他?問一問撰稿的記者,以及看過新聞後隨之 附和之人,如果要你(妳)拿出十萬元,去救這名可憐的病患,你(妳)願不願?如果自己會有任何一點猶豫,我們又有什麼權力去逼人家就範?甚而指控別人「冷 血」? 我們可以鼓勵、肯定在第一時間挽袖熱心捐血的民眾,但不能對不願捐血的人施壓,或對他有任何負面的評價,這是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

兩個小小的觀察可以對這個新聞作進一步探討。首先,媒體記者對這類新聞裡的報導,經由許多的社會事件不斷複製。不論是道德的糾察隊,或者是嗜血的裁判員,都顯現同一種邏輯,那就是藉由宰制他人肉體,以及說出來的「情緒」,去宣稱一種看得見的平等。用大家同樣都有肉體(Corporeality)的假象,去掩蓋對當事人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抹除。簡單的說,就是以大家都有肉的假平等,換來論述權力上的真失衡。這也是媒體人顯現自己作為資本主義玩偶的最佳例證。資本主義的觀看邏輯,就是將肉身和情感放在被評判的公開性,而把資本和交換邏輯隱藏在看不見的新聞幕後。有記者曾經問,同樣都是勞動,為什麼王令麟賺比較多,我賺比較少,質疑王令麟為什麼不把錢拿出來給賺錢少但需要的人嗎?(我只是隨意找了個最近常見的人名)可惜的是,同為媒體工作者的范立達先生,使用同樣的邏輯,拿來「評論」媒體不應把身體看成比貨幣更沒有交換價值的批評基礎。如果要你拿出錢來,而不是用你獨一無二的身體來交換(因為你並沒有在這個案例裡顯現獨一無二的機會)媒體的評價,你願不願意?你能不能從金錢的角度來「感同身受」?

另一個有疑義的連結,是范先生把慈悲感(compassion sympathy)和民主公民素養連結起來。能不能夠用同等的角度思考另一人的處境,這是作為人的倫理問題。但這個跟「公民素養」,似乎有點距離。這樣的邏輯透露出來的,仍然是把「宣稱的道德」做為公開意見的基本資格;延續現在媒體現象裡,把新聞工作者應考量的道德,轉嫁到讀者的身上。投書者這個評論,只是用媒體人和資本主義的思考邏輯,做口水戰而已。

而這兩個觀察之後顯現出來的是,為何台灣現在的新聞論述,持續的把物質經濟的底層問題,轉換成道德經濟的表層討論和監視?(比如在這個例子裡,捐血機制是不是可以設計來避免這種問題?這個人捐了兩袋血,對於事情是不是真有幫助?能夠透過補助來改變身體資源的使用嗎?等等)晚點還可以繼續來想。

1.27.2007

Pan's Labyrinth...關於時代的憂傷與童話的失落

(內有故事情節...好像現在都要這樣警告)

如果有種生活方式叫做童話,這部影片說的是童話的微弱與堅強。
如果有種生存策略叫做寓言, 這裡談的是寓言與真實令人心碎的交錯。

下午和朋友相約,逃離閱讀的牢籠,走進「牧神的迷宮」。之前看過預告片,對這部片的影像奇想感到好奇。依照隱約看過的電影介紹,講的是西班牙內戰時期,一個小女孩在現實生活之外,與生活環境切割而創造的想像世界。於是觀者期待的是,一個像安妮法蘭克一樣的小女孩,在戰火裡每天記錄她的生活,並且創造出一個奇想世界,帶領讀者走進這個世界。不過老實說我沒看過安妮的日記,只有造訪過她最後在阿姆斯特丹的住所;我想像中的反倒在兩種可能的表現方式裡裡擺盪,一種是有如數年前得過獎的美麗人生,把戰爭中沒有自由,躲避的苦痛轉變成近乎遺忘式的戲謔;或者是有如那尼亞的傳奇一般把想像世界當作一種作者對現實世界裡,道德和秩序重新檢視的童話封神榜。

電影開始,小女孩遭遇飛行仙子與牧神,得知自己應該是地下王國的公主,並且被交付三個任務來證明她的不朽身份,身為觀眾的我開始期待影片後半走向可能是一個童話世界的冒險。結果不然,在小女孩屢屢離開成人世界冒險的同時,我們發現西班牙法西斯政府的派駐軍,控制地方農民的生活所需配給,區分在戰爭裡勝利者與失敗者需要接受不同的命運而對反抗軍趕盡殺絕的內戰恐怖。這些對立出現在小女孩與其母親的孱弱世界裡,對於秩序的依靠一直和恐怖的感覺相連結。

小女孩完成了第一項任務,取得金鑰匙,卻在第二項任務的時候,(刻意?)忽視牧神交代(警告),在地下宮殿裡偷食無眼巨人餐桌上饗宴的葡萄,而喚醒巨人,差點被巨人啃噬而無法回到現實之中。而在現實之中呢?母親因為胎動不良,牧神給小女孩一個狀似人參的樹根,要她每天用牛奶與兩滴鮮血餵養這個樹根,並放置在母親床褥下,就可以穩定未出生嬰孩的狀況。小女孩照辦,果然有效。但在某次餵養的時候被上校發現,小女孩母親把此的當作是詭計巫術而將樹根丟入火中,同時引發了生產的陣痛,男嬰出生,母親卻因難產而亡。

故事最後走向童話與現實世界的交錯:反抗軍在上校駐在地裡臥底的醫生和女傭紛紛被發現而刑求,預期中可以讓觀眾解脫的童話世界一直沒有完全現身,甚至在最後小女孩與牧神對話時,上校出現只看到小女孩一人喃喃自語的感覺,讓觀眾幾乎絕望的感到這整個看似炫麗奇幻的童話世界似乎只是個不真實的想像。影片的最後一刻之前觀眾看到女孩得到雙重的拒絕,她拒絕把無辜的初生嬰兒交給牧神以流血獻祭,用來得到進入地下王國的資格,牧神離去;同時被身為繼父的上校發現,抱著他的兒子在迷宮裡不知為何。上校開槍殺了恐懼而無辜的小女孩。帶著男嬰走出迷宮面對包圍他的反抗軍。趕來的女傭發現已經被槍殺的女孩痛哭失聲,我們卻看到女孩轉入華麗的宮殿裡,換上美麗的服裝,因為她以自己無辜的血,打開了讓自己的靈魂進入地下世界的門。

故事至此,讀者與身為觀眾的我大概有數重疑惑:這部片到底有沒有應許在戰爭的殘酷中以童話解救無辜者的可能性?到底這部片是要說戰爭的殘酷,還是童話不可信的命運?影片裡讓人疑惑的部分是小女孩的「純真」與「命定」。我認為,小女孩可以算是這部戰爭童話裡表達「人民」意義的角色。小女孩對於牧神的說詞以追尋自己身為地下王國公主身份的信任,正如人民試圖相信有個引領方向的政府,不論是Franco將軍的集權政府,或者是地方領導的反抗軍組織,似乎都沒有為尋找童話的人民帶來希望。而電影劇本一直延遲讓觀眾看到脫離現實的童話的出現,也同時回應在資本主義的電影觀看經驗裡,對用影像刺激作為簡單的解救與麻木敘事方式,所做的情節反抗。故事之中,小女孩不聽從牧神要求服從的指示,以及反抗軍對於政府軍隊「敗者低頭」的不予接受,雖然看似一種不合時勢的「非理性」想法,卻呈現生活非童話的真實情節。

影片中的小女孩最後以無辜的血進入了地下王國;童話的短暫出現並沒有「解救」期待了許久的觀眾。但卻因為這個期待的不滿足,觀眾得以留住對極權生活形態的記憶,避免因為華麗的童話故事而失去記得真實世界殺害了小女孩的事實。這部片也許是一種後設童話的表現。如同Time的評論所說,這是一部"Lewis Carrel meet Lewis Bunuel" 的影片。童話想像和超現實的魔幻風格,帶領觀眾走到最後段落。

小小差題感想:和Nania相比,這部片沒有那麼史詩結構。不過有趣的是,我發現,史詩類的的童話故事有種特點,就是不同陣營的兩邊可以對談,如同在魔戒裡看到的一樣,然後裡面會有如何處置某種情況的方式,已經在世界的秩序或預言裡規定好了。由此,希臘式乃至於十九世紀大英帝國下的史詩或童話,感覺起來是一盤由命運在下的西洋棋;跟中國史書以及後來的電影敘事觀裡,把戰爭看成的交互輪替模式頗為不同。或者在封神榜裡有這樣的敘事模式,只是後來的故事都把國家的歷史用來替代神話了。

加上一記:好友Tanya從服從的觀點對這部片有另一種觀看心得

1.16.2007

Am I over-addicted to using dictionary in Chinese or what?

I am thrilled to find that, the online dictionary website: www.dictionary.com
has the features of not only showing the etymology, variation, and example sentences of a word, but also providing the multi-language explanation to a word.

Now I don't have to worry the case that after checking up a word, I am still a bit confused on what the word is meaning in Chinese.... Am I over-addicted to a Chinese dictionary or what?...

1.13.2007

關於眼皮(還有眉毛)

最近眼皮常常跳,我想一方面可能是咖啡喝多了,一方面可能是心情起伏的關係。不過跳的大部分都是左眼,上眼皮約跳十次之後輪下眼皮跳個兩三次。以前很喜歡從左上眼皮開始數,喜怒哀樂,不過看來現在這些都只是一種隨機的反應(或者天機不可洩漏?)

今天剛好念到Adorno的咚咚,用到highbrow以及lowbrow的一般用語來指稱高蹈(都忘了是不是這麼寫)文化和通俗文化。以前就聽過這樣的用法,不過到底眉毛高低跟文化有什麼關係?是當大家聽到高級文化的時候,眉毛都因而豎起來了嗎?那似乎(從日常的臉部表演來看)指的還是一種帶著諷刺意味的回應...

不過把電腦字典往下按幾頁,就看到browbeaten這個字,指的是戰戰兢兢的。看來眼皮(附近)一直跳還有點文化解釋的共通性。

1.10.2007

endless distraction

兩個多小時後要上課,但是reading沒有唸完,可此時的我覺得需要寫些字,讓我自己平靜一點。

如同我一直以來放在這上面的感覺,自己零碎化,眼前化,許多想法和感想沒有累積,許多關心和懷疑沒有及時送出或澄清,於是現在正午時刻,外面小雪紛飛,可是我卻一直在不同的distraction裡面打轉。

平靜是要和生活的規律,自我訓練,以及對目標的界定連在一起的。如果沒有這樣,大概不容易達到平靜的狀態。

我想要退掉那一門我覺得很有趣,很重要,但是reading很重的課,卻不知到如果退掉,我是不是能夠真的好好利用「多」出來的時間。

Endless distraction, please let go...

1.07.2007

烏雲退散

這是新的一年,大家都在往前看的時候。

我嘆氣,許下新年不再嘆息的願望。

L說,只有自己帶著烏雲才會讓別人都看到那片烏雲,我再同意不過。

來吧,烏雲退散!

1.04.2007

[news clips]暖化 帶衰唐朝

This is an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to learn.
And it is a good to think from coast to coast...

科學觀點》暖化 帶衰唐朝
【聯合報/編譯組/法新社巴黎三日電】

四日出版的本期英國科學周刊「自然」刊出研究報告指出,公元六百一十八年至九百零七年的中國盛世唐朝,最終是因氣候變遷而亡。這為研究唐朝的興衰帶來新觀點。

德國波茨坦地質研究中心科學家豪戈帶領研究人員經過地質考察和研究後發現,唐朝在公元七百五十一年唐玄宗派軍遠征阿拉伯帝國時慘遭擊敗,使大唐盛世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但最終唐朝的滅亡,是因天候變遷:氣候乾燥、農業歉收,導致農民起義,待亂事平定後唐朝已不可為。

研究人員在廣西省西南部湛江市附近「湖光岩」湖底採集沉積土的核心成分,結果發現,唐代末期的湖底沉積物具有磁性,並且含有鈦元素,這是熱帶季風減弱造成夏季降雨量劇減所造成。

報告還指出,冬季季風強勁、夏季降雨不足的情況,同時在太平洋兩岸出現。在太平洋彼岸的中美洲,降雨的改變,導致當時鼎盛的馬雅文化開始衰敗,幾乎與唐朝的沒落同時發生。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to all the friends and people I love.

The past year was fisrt an exciting but then enfeebled one. Many things are stagnated and many works are waiting to be done still. I visited several different places, where I have missed and where I had dreamed. From here to there, I think the past year was the one that made traveling least fruitful but still remembered in my memories.

The coming year, according to the horoscope, could be a better off one for Leo since the Jupiter is combined with Venus. At least, I know there is a better reason to make one's life miserable if I cannot find myself a testimony of good will.

To you, my dear readers and friends, let's make this year the one of dreams and promises re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