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06

對談的形式

日本藝文界的重要人物,喜歡用對談的形式,跨越年齡以及領域;或者是從兩人的對談中得到更進一步的人文綜合體,或是總結某個年代的影響。

之前看過村上春樹與河合隼雄的對談,兩者的重點放在新型態文學與家庭的興起,對於深度心理學方面可以重新檢視的回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村上春樹說,夫妻的關係是去探看對方的「井」。這樣的說法讓我深受震撼。許多心理治療或者諮商理論都要在一起的兩人去拋棄自己才能進入兩者的共同領域。但是村上的說法讓我有強烈的共鳴,尤其從「發條鳥年代記」到「海邊卡夫卡」,他處理夫妻關係的深刻就是從記憶的不可失去,以及投身過往的必要性來重新檢視。

今天學作口簧之後,安康中學的吳老師剛好提到最近看到的小澤征爾和大江健三郎的對談集。一下車我馬上就跑去書店找。這個對談集的由大江健三郎引言(因為他曾經訪問過做為日本戰後國際第一人的小澤),由小澤征爾作結論(在哈佛大學同時頒贈榮譽博士的對談之後,從兩人的對談中才慢慢發現大江與他的共通性)。兩人談話的主題談到的是音樂對於人的共鳴性質,和如何理解戰後「民主主義」下解放出來的「新日本人」意識(雖然從大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意識可能是虛假而需要重新被批判的)。

對談形式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可以從親密的談話風格裡面,發現在一般「投射式」的第一人稱敘事中,看不到的作家/藝術家自己。而且通常因為有面對面的談話,許多故事會形成可以想像的延伸,最主要的,是發現對談者自身受影響的歷史脈絡和人際網路。這是一般在傳記和個人自傳裡看不到的一面(在這次對談我才注意到,小澤是在中國奉天出生的,那個與滿州國息息相關的帝國日本)。

更重要的事,對談通常會想要引發一個共同關注的趨勢。對於親密關係的重新檢視,還有戰後興起的「新」意識與過去歷史元素之中的辯證。如果各種敘事與說話形式像是樂曲風格的話,對談的特殊性讓我覺得像是奏鳴曲。兩個人其實沒有主從的關係,但是卻有時帶著主從的張力。這可以再找機會分析。

好,我要繼續去看大江和小澤的對談了!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好有意思的對談

其實對話不僅僅是一種互相complementary的關係
更有意思的是
對話者因為意識到訪談者的存在
也會因anticipate答案
而改變了初衷

所以真是門藝術喔

Anonymous said...

其實進一步讀了這本對談之後,就發現了你的觀察。答案也許會隨著問題而引導。我記得某個權威小道消息來源說,小澤是同性戀。在對談當中,可以發現他對家庭的想像很薄弱,跟大江以他的兒子為主的生命哲學相差甚遠。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矯情。

icep said...

Dear Michael, the dialogue in Japanese culture does give me more pause than other form of conversation (at least compare to Chinese and American style). In ancient dialogue of Chinese that feeling existed too. I guess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is never done in a two-individual position but from a overlapped co-author perspective in Jap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