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006

哈佛美少女的狗仔新聞

這篇報導有趣的地方在於:

1) 發現哈佛美少女作家「竟然」也會抄襲
2) 發現哈佛竟然也有「美」少女作家(我以為只有在「心靈捕手」那種電影裡才有美麗又聰明的女主角)[她真的是美少女喔,至少從另一篇報導的照片上看來算是]
3) 發現美國大學部報紙處理新聞的狗仔功力不輸蘋果日報
4) 發現每個年紀,每種社會階層,都有想要成名而急需模仿的對象
5) 發現大家都喜歡狗仔,尤其喜歡哈佛的狗仔... (更正,最近台灣媒體好像比較喜歡馬仔)

哈佛少女暢銷書 竟然是抄的
編譯倪婉君/綜合報導

繼暢銷書「達文西密碼」被控剽竊後,哈佛大學二年級印度裔女生卡芙亞.維瓦納桑初試啼聲的首部熱賣作品,也被哈佛大學學生報踢爆是抄襲另一位暢銷女作家的作品。這位全美稿費最高的少女作家24日坦承抄襲,但她堅稱並非有意剽竊,完全是無意識下的行為。
19歲的維瓦納桑是哈佛大學英文系二年級學生,她描述校園生活的處女作「歐波兒?梅塔如何獲得親吻、變野和活出生命」今春由「利托布朗」出版社發行,上周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精裝書第32名。
書商已與維瓦納桑簽訂兩本書的合約,並預付50萬美元 (約台幣1600萬元)版稅,這可能是青少女新人作家的最高紀錄。另外,史蒂芬史匹柏的「夢工廠」也與她簽約,購買小說的電影版權。
但維瓦納桑揚名不過數天,哈佛大學自辦的「哈佛克里姆森報」就踢爆她涉嫌抄襲,指出書中至少29個段落與作家梅根.麥克凱菲提的兩本書「首席情人--達令日記」 (台灣由「美麗殿文化」出版)和續集「Second Help-ings)有「驚人的雷同」。
維瓦納桑本人發出電子郵件坦承在無意中抄襲,她說自己是麥克凱菲提的「書迷」,「直到最近,我才相當驚訝且懊惱地得知,我的小說某些段落與這兩本書有雷同之處」。
維瓦納桑在信中向麥克凱菲提致歉,還說她會在再版小說內「刪除不當的雷同之處」,並且加上她對麥克凱菲提的「致謝辭」 (Acknowlegment)。但她強調,書中「中心故事」仍與「麥版」大不相同。
不過哈佛學生報舉出13個例子,證明維瓦納桑的故事「基調」確實抄襲。麥克凱菲提的「首席情人」描述一名新澤西州少女學校生活,想要擠進名校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維瓦納桑主角也是新澤西州高中生,描述這位移民女生如何想盡辦法進哈佛大學。
不僅如此,連部分用字遣詞都一樣,其中一段描寫主角和心儀男生的曖昧關係,麥克凱菲提寫「我和馬卡斯以前從未意識到彼此存在。(直到某天相遇)我僵在那裡,不知道我應該(a)大笑 (b)說些什麼,還是(c)不理他,繼續走路」。
維瓦納桑也有類似情節,「雖然我過去三年都跟西恩一起上學,但是我們從未意識到彼此存在。我僵在那裡,不確定(a)他在說什麼,以及(b)我該怎麼回應,我只好瞪著他」。學生報還舉出維瓦納桑書中四段內容,與麥克凱菲提第二本小說「Second Helpings」類似。

「受害者」麥克凱菲提表示,她已看過維瓦納桑的作品,確實發現相似的段落及用字遣詞,她表示「希望能以公平的方式解決。」哈佛校方則尚未表示如何處置維瓦納桑,只表示希望哈佛學生都能以正直和誠實的態度處事。


這裡有NYTimes的原文 (附照片喔)

4.23.2006

躺在地板上

背部肌肉不知道為什麼何時扭到,從昨天早上到現在都在痛。約略是肩甲骨往下,靠近脊椎的筋絡的位置,無法用單人的方式觸及按摩,我試了好幾次從冬瓜大學時代沈先生那裡學來的「蝦子姿勢」:抱腿屈膝以背部在地上來回運動了幾次。還是沒用。暫時,放棄。

下午在網路上看到剛失戀的R上線,給她一點加油打氣的話語之後提到這個背痛問題,她建議我做child pose(還傳了圖給我看)。說如果放鬆肌肉,應該會有些幫助。我立刻興致沖沖,再一次蜷曲在地板上試著對抗這個背痛。怎奈這個痛似乎就是為了躲避各種單兵教練姿勢而出現,就是沒有被消除的感覺。反而我還因為扭到的位置有點接近癢穴,躺下來的過程中,用力,深呼吸,轉換姿勢,都痛地讓人想要大笑....

這個場景,突然想起剛知道前女友跟別人去「逛公園」的那個晚上,我也就這樣躺在地板上,覺得那疼痛從心脾裡發出。很痛,想大叫,又很荒謬的想笑....

只是奇特地聯想到那個ground zero的夜晚,還有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時刻。

[過期剪報]蘋果執行長Steve Jobs的演講文

我想轉貼這個出來不是因為他是蘋果執行長,也不因為他是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而是我真的喜歡裡面的觀點和語調。應該很多人看過了,不過就請沒看過的人一起享受一下:
(這篇演講同時也讓我想到好友ilya最近的文章:頂級生活裡的背景

今天我非常榮幸,來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我自己沒有從大學畢業,現在可以說是我最接近大學畢業典禮的時候。我想跟各位分享我人生的3個故事,沒有特別的大道理,就是3個故事。

第1個故事,是關於很多點滴的串連。

我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只待了6個月就休學了,到我退學前,我整整休學了18個月。為什麼我要休學?

故 事得從我出生前開始。因為我的生母是個年輕的研究生未婚媽媽,她決定找人收養我。她很希望收養我的人也是研究所學歷,所以她把每件事安排好,讓我被一對律 師夫婦收養。沒想到等我出生,他們在最後一刻反悔了,說他們想要一個女孩。所以我那還在等候名單上的爸媽(指現在的養父母),半夜接到一通電話,問他們: 「我們現在有個意外出生的小男嬰,你要收養他嗎?」「當然,」他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是我生母後來才發現,不但我母親沒有大學畢業,我父親連高中都沒畢 業。結果她拒絕簽署收養文件,一直到幾個月後,我的養父母保證讓我上大學,她的態度才軟化。

用回顧串連點滴

17 年後,我真的上大學了。可是我天真地選了一所幾乎跟史丹福一樣貴的大學,我那不過是工人階級的養父母,把積蓄幾乎都花在我的大學學費上。念了6個月,我看 不出價值所在。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要做什麼,也不知道學校能幫上什麼忙,我只會把父母畢生的積蓄花光,所以我決定退學,相信事情總會O.K.。當時我是滿驚 慌的,但是回想起來,這是我所做過最棒的決定。我退學的那一刻,等於停掉了我沒興趣的那些必修課,把時間投入那些我有興趣的科目。

當然也不是全然那麼浪漫。我沒有宿舍,所以我睡在朋友房間的地板上。我 用可樂瓶退瓶拿到的5分錢買食物,每個星期日晚上走7英哩路,穿越整個鎮,只為了到Hare Krishna神廟好好吃頓飯。我愛去那裡吃飯。順著我的好奇心與直覺,那些讓我佇足、蹣跚而行的事物,後來都變成無價珍寶,譬如:里德大學有當時可能是 全國最棒的書法指導。校園裡每張海報、每個抽屜的標籤,都有漂亮的手寫書法。因為我退學了,不用上正常的課程,我決定去修書法課。我學會serif與 san serif兩種字體,學會在不同的字母組合間變換間距,學會活版印刷偉大之處。那是一種科學無法捕捉的美、歷史感與細緻的藝術,我覺得它很迷人。

我 沒預期這些東西會對實際生活帶來什麼具體的作用。但是10年後,當我們設計第一部麥金塔電腦時,它又浮現在我心中。我們把這些想法都設計進麥金塔裡,它也 是第一部有著優美字體的電腦。如果我沒有投入研究這門課,麥金塔電腦就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字體或各種不同的間距。又因為微軟的作業系統抄襲了麥金塔,如果 當時我沒做,可能所有個人電腦都不會有。如果我沒有退學,我就不會著迷於書法課,個人電腦就不會有今天各種優美的字體。當然我在念大學時,無法預見如何將 這些點滴聯繫在一起,但是10年後再回顧,真的就非常、非常清楚。

再一次:你沒辦法預見這些點滴如何聯繫,唯有透過回顧,可以看出彼此關聯。所以你必須相信,無論如何,這些點滴會在未來互相連結,有些東西你必須相信,像你的直覺、天命、人生、因果,諸如此類種種。這樣的想法讓我永遠不沮喪灰心,也的確塑造了我人生中所有的不同。

我的第2個故事是關於愛與失去。

找到你的所愛

我 很幸運嗎?我很早就發現我喜歡做什麼。20歲時,我跟Steve Wozniak在爸媽的車庫裡成立蘋果電腦。我們非常努力,10年後,蘋果從車庫裡的我們兩個人,變成一家營收20億美元、員工超過4,000人的公司。 前一年,我們才剛推出最棒的作品——麥金塔電腦,而我剛過30歲,然後我被公司炒魷魚。怎麼被你自己創辦的公司炒魷魚呢?嗯……隨著蘋果成長,我找了一個 很有能力的人跟我一起經營公司,一開始很順遂,但是後來,我們對未來的願景逐漸分歧,最後只好拆夥。董事會決定站在他那邊,所以30歲時,我出局了,而且 是公開出局。 曾經是我人生所有重心的一切都沒了,我幾乎被擊倒。

有幾個月,我不知 道做什麼好。我覺得我讓企業家的前輩們失望了,我丟掉了交付在我手中的權杖。我跟David Packard(惠普科技創辦人之一)與Bob Noyce(英特爾創辦人之一)碰面,向他們道歉,我把事情搞砸了。我是一個公開的失敗案例,所以我幾乎想逃離矽谷。然而我慢慢領悟,我仍然喜歡我本來做 的事,我在蘋果發生的轉折,一點都沒有改變這一點,我被否定了,但我仍然有熱情,我決定從頭開始。

被蘋果炒魷魚是人生中最棒的遭遇

當時我沒有察覺,不過後來被蘋果炒魷魚變成我人生中最棒的遭遇。成功的壓力重新被創業的輕鬆取代,每件事都少一點確定,讓我進入人生中最有創意的階段。

接 下來5年,我又成立一家NeXT公司、一家皮克斯(Pixar)公司,還有跟一位很有魅力的女性談戀愛,後來她變成我的太太。皮克斯創作出世界第一部全電 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目前仍是世界最成功的動畫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後來買下了NeXT,我重新回到蘋果,而我在NeXT發展的技術,成為蘋果 後來復興的核心,我跟Laurene也有了幸福的家庭。

如果我沒被蘋果開除,我滿確定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它像是很苦的試藥,但是我想病人需要它。有時候,老天會拿磚塊打你的頭,但不要失去信心。我很確信,能讓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我愛我所做的事。所 以你必須找到你的所愛,不管是對工作、對愛情都一樣。你的工作會填滿你一大塊人生,唯一能真正滿足的方法,就是去做你認為偉大的事情。要做出偉大的事,唯 一方法就是做你愛做的事。如果你還沒發現這是什麼,繼續觀察,不要停止。用你全心的力量,找到時,你就會知道。就像所有偉大的關係,隨時間展延,事情只會 愈來愈好,所以繼續找,直到找到,不要停頓。

常保飢渴求知,常存虛懷若愚

我的第3個故事,是關於死亡。

17歲時,我讀過一句話:「把每天都當成人生中最後一天來過,你就會很自在。」它讓我印象深刻,從那以後的33年中,每天早晨,我都會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問:「如果今天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天,我應該做些什麼?」如果太多天的答案都是「沒有」,我知道我就應該做些改變了。

提醒自己,我快死了,是幫助我做人生重大抉擇時最重要的工具。因為每件事,包括別人的期待、榮耀、恐懼、或失敗,在面對死亡時都會消散,只剩下真正重要的東西。提醒自己你快死了,是最好的方法,避免你掉進患得患失的陷阱。你本來就一無所有,沒什麼理由不順心而為。

1年前,我被診斷出得了癌症。早上7點半,我被送去掃描,很清楚的看到胰臟上有腫瘤。那時候我甚至不知道胰臟是什麼器官。醫生告訴我,這幾乎是無藥可救的癌症,我應該活不過3到6個月。醫生建議我回家,安排後事,就是典型醫生對末期病人會說的話。這表示你要在幾個月內, 對孩子說完本來是未來10年要對他們說的話;這也表示你要把每件事安排好,家人才會比較輕鬆,這更表示你要開始說再見。

我 想了這個診斷結果一整天。傍晚時,我被帶去做切片,他們把內視鏡從我喉嚨伸進去,穿過我的胃,進入腸子,把針刺進胰臟,取得一些腫瘤細胞。我打了鎮定劑, 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是我太太在場,她後來告訴我,當他們在顯微鏡下看見細胞時,醫生們都脫口而出驚呼,因為這是一種很少見、可以用手術治癒的胰臟癌,後 來我接受手術,現在沒事了。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時刻,我希望這也是未來幾十年中,我最接近的時刻。有了這 次經驗,比起從前死亡只是一個有用但抽象的概念,我可以更確定的對你們說: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都希望能活著去。但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 對的終點,沒有人能逃過。事實上也理當如此,因為死亡可能是生命最棒的發明,它是生命變化的發動機。它帶走舊的,讓新的有空間。現在你們是新的,但沒有多 久,你們會慢慢變成舊的,然後被清掉。抱歉我說得這麼戲劇化,但這是真的。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活在別人的人生裡。不要被教條困住,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給的雜音淹沒了你內在的聲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氣去追隨你的真心與直覺。它們常常最知道你想做什麼。其他的都是其次。

當 我還年輕,有一本很棒的刊物叫做《The Whole Earth Catalog》,是我這一代的聖經。創辦人叫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住在這附近。他辦這本雜誌很有詩意,在1960年代末,在個人電腦與桌上型出版發明前,所有內容都是用打字機、剪刀、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 它的內容就像把今天的Google印在紙上,在Google出現的35年前,它很理想化、充滿了很棒的工具跟概念。

史都華跟他的團隊出版了幾期後,出了停刊號。那是在1970年代中期,我跟你們現在一樣大的時候。在停刊號的封底,有一張清晨鄉間小路的照片,那種如果你很愛冒險,你會去健行搭便車的小路。照片底下有一行字:常保飢渴求知,常存虛懷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是他們簽下的告別註腳,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現在當你們畢業,走上全新的道路,我也以此做為對你們的祝福。

常保飢渴求知,常存虛懷若愚。

謝謝大家。

4.18.2006

[書摘] 從今以後又充滿希望!(真的是書摘啦)

半夜四點半在澡缸裡泡澡果然有神效,總是會聯想到許多之前被閉塞的毛孔堵塞住的東西。論文的走向(花蓮區觀光式表演與地域感懷舊的歷史演變,恩恩,中國熱中國熱); 過去記憶的嘔吐和咀嚼(幹嘛,你以為你是牛阿;是想到C如何在我從來不曾詢問的獨處中展現一個知性又不可觸及的美,在芝加哥那年的時候)。

其實是,讀到一段證實自己是無賴兼傻蛋的書袋背景,還有全台灣同胞現在應該都看得懂得悶鍋效應喔!(挖哈哈,邊泡澡邊唸書,通體舒暢,可惜沒有小娃娃用的那種塑膠布版本... :P)

Here it is, from Slavoj Zizek The Plague of Fantasies
(那鍋阿邦同學,這本書是跟你借的沒錯)
第二章,標題「混蛋與傻蛋」:

簡而言之,右翼知識份子是個混蛋,也是個奉行者,他只參考既有給定秩序的存在並以此作為他的論證,並且嘲弄左派的「烏托邦」計畫,認為其必然走向悲劇性的結局;而左派知識份子是個傻蛋,也是個宮廷醜角,他公然揭露既存秩序底下謊言的同時,卻也懸止了自身話語的表演效率(performative efficiency,原中文版翻成「宣成功效」不知怎麼來的)。現今而言...混蛋是新保守主義經濟自由市場的鼓吹者,他殘酷地拒絕、反對一切社會團結的形式並視其為反生產的感傷主義,而傻蛋則是解構的文化批判家,藉由以「顛覆」既有秩序為最終目的的戲耍,他實際上卻服務並補強了既有秩序。
精神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打破傻蛋--混蛋惡性循環的地方在於,精神分析袒露這個惡性循環的底層欲力經濟--支撐這兩個之中每一個立場的欲力盈餘(libidinal profit)與「剩餘歡爽」(surplus-enjoyment)。
(有兩個例子請大家直接看書本啦有點長)
所以:如果保守的混蛋唱著永恆命運的悲歌(「為什麼事物對我們/同性戀、黑人、女人.../如此不堪」),而跟著吉普賽人對具體抱怨的回答(歌唱著:「為什麼事物對我們如此不仁,喔,為什麼?」)沒有兩樣—亦即,他也改變了這個問題的調性,從具體的抱怨轉為對命運之謎的抽象接受;那麼,進步的傻蛋、一位「社會批判家」的洋洋得意,跟那位可憐的俄國村農是一樣的。那是一種典型的因為從主人(SM裡面的Master)那裡抓取道了瑣碎的直爽而獲致的歇斯底里的滿足...
 

4.17.2006

「四月十七日,天氣晴,今天看到新聞說...」

民生報向來以寫字不加思索聞名,但是這種「觀感式」的社論,看了不知道在寫什麼,而南島語族的問題,好像實際上被稱做南島的人只是「展示品」,政治力標籤的運作才是政府應該「操作」的,以其「增加台灣競爭性」,更是混淆視聽!
記者豬公(這是電腦筆誤啦,與本人無關),把民生報當自己的日記寫也不是這樣搞阿...

更有甚者,這其實是一種全稱式自我觀看且複製讀者的寫作模式
。書寫的人預設讀者跟他一樣,以逛市場的方式在讀新聞,而「模仿讀者觀點」寫出回過頭來「複製」其他無名讀者的文章。寫作者以他的權力侵犯了讀者的位置:這其實是小說體裁阿!民生報編輯是不是把投到聯合文學的稿件放錯位置了?

民生報社評
文化領域也是不進則退

兩岸經貿論壇舉行的同時,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四月十三到十六日在杭州舟山舉行,主題是「和諧社會,從心開始」。中共正在提倡「建立和諧社會」,現在顯然發現宗教力量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支柱之一,對佛教的「和合」思想尤感契合。

另一則新聞:我教育部去年選派廿一名教師赴泰,教授華語,原本今年還要再派一批。不料大陸一口氣派了五百人免費去泰國教書,且免費提供教材,所以泰國今年就不再向我們要人了。

還有一條新聞說:中美兩國考古學者研究證實,南太平洋、印度洋上百個島國,二千七百萬居民的「南島語族」,起源地應在台灣、澎湖群島和中國東南沿海一帶。

諸如此類新聞,夾雜在政治紛擾和兩岸經貿論壇中,未必會引起社會大眾注意,但細心者當可由中嗅到若干氣息,體會到大陸目前經濟崛起之餘,已在大打文化牌了。

中共過去禁遏宗教,可謂血跡斑斑,如今對宗教也並未鬆手。除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令其恢復活動外,基督教、天主教仍在掌控中,不同意它們與外國合流。可是,近年它利用佛教,大做文化交流,重新整合世界佛教資源,凝聚全球佛教徒對之投注關懷與援助,卻是大有斬獲。如今,在佛教文化領域內,幾乎已取代了日本、香港、台灣,高踞領導地位。

南島語族的問題更有趣,台灣在過去幾年,為了政治或其他原因,倡言台灣為世界南島語族之中心,如今大陸就拉美國學界來共同聲稱南島語族源於福建。

面對如此一個越來越嫻熟於打文化牌的中共,我們政府又該有什麼做為呢?抑或仍只耽溺於「去中國化」的思維,而置台灣本有的利基於不顧?

4.16.2006

日文歌曲教唱...

最近有點迷這首,來欣賞一下歌詞...

(阿??日文一直變亂碼!唉...誰叫我在開BLOG的時候笨笨地把encoding選成Traditional Chinese而不是unicode,現在只能忍受無法放上日文的可惜,請有興趣的人到音樂上的連結去找日文歌詞吧)

Misia - Star Ocean till the end of Time

The airplane that is flying in the air
The cloud looks like white snow from the window
Fly to the place where you live
My heart keeps shaking

Seasons and time, everything is changing
You look, Orion shines in the horizon

Just like a little bird that forgot how to fly
I seem to missed something
Borned from the place which is hurt
I found near-pain happiness

I didn't know at that time, There is nothing more drifter than losing happiness
Don't want to face directly, each others' distance and anger

Seasons and time, I want to chase and see
You look, the light colored sky where sun rises

Just like a little bird that forgot how to fly
If one day I should find something
Lives from self-aware place
The near-pain happiness, That must be it

Just like a little bird that forgot how to fly
I seem to missed something
Borned from the place which is hurt
The near-pain happiness, Now I found, That's it

4.15.2006

[news clip] 中國對臺灣的十五項商業政策

中國宣布15項對台措施


中央社北京十五日電

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兩岸經貿合作論壇」今天閉幕前,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宣布,中國方面將進一步採取「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台灣同胞的十五項政策措施」。

這些措施是:

一、自五月一日起,對台灣水果檢驗檢疫准入品種由目前的十八種擴大到二十二種,新增柳橙、檸檬、火龍果和哈密瓜四種水果準入。

二、開放甘藍、花椰菜、絲瓜、青江菜、小白菜、苦瓜、洋蔥、胡蘿蔔、萵苣、芋頭、山葵等十一種台灣主要蔬菜品種檢驗檢疫准入,並實行零關稅。

三、擴大台灣捕撈和養殖的水產品在中國銷售,對台灣部分鮮、冷、凍水產品實行零關稅優惠措施和檢驗檢疫便利。

對台灣籍漁船打撈的部分遠洋、近海水產品和在台灣地區養殖的部分水產品進口,實行零關稅措施,適用品種為鯧魚、鯖魚、帶魚、比目魚、鯡魚、鱸魚、蝦和貽貝共八種。

對來自台灣漁船自捕水產品輸往福建,參照中國大陸自捕漁船做法,憑公海自捕魚許可證、貿易合同、發票等資料向檢驗檢疫部門報檢,不再要求提供台灣主管部門出具的衛生證書。

以上三項政策措施由國務院批准;以下十二項是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

四、在現有五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基礎上,在廣東省佛山市和湛江市、廣西區玉林市設立兩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在福建省漳浦縣、山東省棲霞市設立兩個台灣農民創業園。

五、為幫助台灣農民解決水果、蔬菜豐產時出現的銷售困難,中國供銷總社等根據台灣農民和農民組織反映的情況與要求,適時組織有實力的農產品供銷企業和行業組織組成的台灣農產品採購團赴台採購。

六、福建省廈門市建立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對駐入集散中心的進口台灣水果經銷商,給予免交保鮮冷庫儲存使用費以及經銷場地免一年租金的優惠。

七、開放台灣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運輸,享受部分地區過路、過橋費減免的優惠政策。

八、為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教育部決定,自即日起,正式認可台灣教育主管部門核准的台灣高等學校的學歷。

九、「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將於十六日公佈。

辦法規定,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由指定的大陸旅行社作為組團社組織,以旅遊團形式整團往返。組團社由國家旅遊局會同有關部門,從已批准的特許經營出境旅遊業務的旅行社範圍內指定。這些旅行社大多是大型旅行社,信譽好,服務質量有保證。台灣接待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旅行社也就是接待社,須經大陸有關部門會同國家旅遊局確認。

辦法同時規定,中國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實行配額管理,配額由國家旅遊局會同有關部門確認後,下達給組團社。組團社在開展組織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業務前,須與接待社簽訂合同、建立合作關係。

組團社須為每個旅遊團選派領隊,領隊要經過專門的培訓、考核,並申領赴台旅遊領隊證。中國民眾須持有效的「大陸居民往來台灣地區通行證」及旅遊簽注赴台灣地區旅遊。

十、在原有開放海口、三亞、廈門、福州、上海五個口岸簽注點 (即「落地簽注」)基礎上,增設瀋陽、大連、成都三個台胞口岸簽注點,並將繼續增加新的口岸簽注點,為未辦妥入境手續直抵大陸的台灣民眾辦理簽注手續。

十一、開放台灣民眾參加報關員考試,成績合格者在報名地海關即可申報報關員資格證書。海關總署將制定並公開具體報名辦法。

十二、衛生部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開展適合台灣民眾就醫習慣和特點的服務。衛生部決定,繼續在台胞較集中的廣東、福建、江蘇、上海等地醫院指定相對固定的診區,為台灣民眾提供醫療服務。

有條件的地方,挑選一些資質好的醫院,如心血管、腦神經、口腔醫院等,設立專門門診部,接待台灣民眾,實行「一條龍」服務。接診醫師可以是大陸醫師,也可以是按規定經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取得在大陸行醫許可的台灣醫師。

十三、為台灣民眾在大陸就醫後回台灣報銷醫療費用提供便利。大陸醫院在按大陸有關規定書寫和保存醫療文書的同時,據實給就診的台灣民眾提供一份符合回台灣核退費用要求的醫療文書。

十四、繼續歡迎和鼓勵台灣醫療機構與大陸合資合作興辦醫院。台灣投資者最高股權可占百分之七十,合作期限暫定二十年,合作期滿可申請延長。

十五、允許符合規定條件的台灣民眾在大陸申請職業註冊和短期行醫。台灣民眾可在大陸申請參加醫師資格考試、註冊、執業或從事臨床研究等活動。

在中國大陸取得醫學專業學歷、考取醫師資格的台灣學生,如果需要在大陸執業,可在各地衛生部門辦理註冊手續。台灣地區醫師申請來大陸短期行醫,在履行相關手續後,可在大陸從事為期一年的職業活動,期滿後可申請延長。

The unfinished story of Millennium monster and Global imagination

在日本流行文化人類學研究與性別議題上頗有名氣的Ann Allison昨天在系上演講。系上新聘的助理教授是她的學生,難得在考古與國族研究之外,有流行文化的演講議題在系上出現。

她的講題是最近即將出版的新書:"Millennium Monsters, Japanese Toys, and Global imagination" 這本書以四個從日本紅到美國的流行文化icon: 假面超人(一時間忘記英文的名稱),月光仙子 sailor moon,寵物蛋 virtual pets,以及最近的口袋怪獸 poke mon, 做為卡通文化全球化的指標,並且從中討論全球消費與資本主義互相刺激,進而彙整全球化現象的過程。演講中觸及消費文化轉變,一方面談到日本的商品和卡通角色如何在市場分析的導向下成功地從「日本式」的卡通與次文化轉變成「美國式」(因此潛在的具有全球化)的主流市場消費對象;另一方面也處理在這幾個轉變當中,性別如何從hard power裡的截然二分與服務父權,變成softpower裡的可愛與創意力量,重構性別在資本消費市場裡的角色。

這個演講的議題可以說非常通俗,因此有許多不同領域和不同年齡的人都來旁聽。會後的討論裡也有許多大學生問了從他們角度來看到的觀察。比如一個人提到,他認為為什麼日本卡通文化比日本電影和流行音樂更容易普及,主要是因為語言障礙在前者被刻意地消除。也其實提醒到影像和語言(比如書籍,小說)之間使用的全球消費市場是以不同的模式在傳遞。另一個大學生提到,他覺得在日本卡通裡面呈現的新元素,是那些underdog也可以變身成為某種英雄的意識型態,和美國傳統卡通裡對成功英雄的塑造有一些互補(他個人就覺得很有鼓勵性)。還有學生提到美國卡通對這個外來元素新流行的parody以及在模仿(比如在south park某一集裡面就出現對poke mon的模仿和搞笑)。這些都可以說在文本與觀眾接受當中重新組搆新的文化表現。

Nicole Constable延續她自己對性別議題的關注問到,從Allison在早先對於Nightclub Worker的興趣,到現在性別角色大幅降低,以致於人與非人,國族文化的界線重新抹除之際,是不是可以觀察,性別和種族在全球化裡被使用的方式和轉變的軌跡(其實她當時的說法更複雜而完整,但我沒辦法完全記下來),Allison覺得這個問題很大,但至少可以觀察到的是,softpower而非hardpower,變成國家重新定義力量與資源的另一種方式(馬上就讓我想到臺灣一直在講的知識經濟與整個東亞的娛樂消費競爭和多樣化)。另一個歷史系的faculty詢問這類可愛的,種族標示不明,與快速變動的icon當中對日本的想像,與宮崎俊電影中出現的日本意象,如何解釋兩者被美國大眾接受的不同。通俗化與taste因此互有關連,卻帶著不同經濟與政治背景進行傳播。

我提了一個問題,關於最後Allison提到觀察Disney-lization以及日本卡通類型的普遍化所展現的開放與封閉想像(她認為前者是約略是封閉式的文化霸權,後者是較為開放式的文化符號),雖然似乎展現了所謂全球化的互動和過程,但是如果沒有同時比較日本商業卡通如何在其他亞洲國家進行promotion而成功或者失敗,以及如何被解釋的例子,似乎只能看到的是在美日之間因為殖民與技術內化的融合,與資本主義的精細化,有點難被稱為全球化想像。Allison似乎也發現到這個問題的盲點,立刻說這個觀察很重要,她在這裡面主要想要處理的是在美日這兩種後福特主義的消費文化變動,的確沒有處理到全球化做為地區差異的新動力。

在對這個演講感到趣味和期待之際,我覺得對「全球化」在這個青少年消費文化現象裡以「觀察」形成的被動角色,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討論。在視覺化的想像當中,似乎可以說,新的跨國文化資本主義,有如一個以「融合」為動力的氫彈,而我們觀察到的「全球化」其實是這個爆炸的衝擊介面,有如一道鋒面在各個原先被國家範疇所區隔的領域間移動。然而,這個全球化所帶來的,除了在這個鋒面的交會之間與它的移動方式給予我們重新的想像之外,還有什麼?如果實際上整合推進的區域資本主義,才是這個全球化的動力所在;我們可以期待這個以跨越國家而聯合青少年文化的全球化,有轉變基本上下層結構差異的能力嗎?

4.14.2006

起風的夜晚

這夜來的晚,天光遲疑許久後才漸漸散去,連窗外的鳥叫都讓人不確定這是清晨還是近晚 。

忽然起風,不大,但讓人足以忘記這山城地形的侷限,又回憶起了家鄉。海島中的家鄉並不靠海,但夏日晚風總是引人想要向海邊走去,在晚風裡呼吸那從沙灘裡釋放出來的餘熱。直到來到北國,才體會到(也害怕起)風吹起來刺骨的感覺。

正巧臺灣的朋友打電話來,我問,怎麼這麼早起來?不早阿他疑惑,已經快九點了。呵呵,這久違的晚風,將我的時間感停留在向晚天光微暗之際,還以為此時台灣才剛天明呢。

早晨的風如溪水般澄清透明,徐徐的晚風如臨湖畔,帶來一絲久違的寧靜。

4.12.2006

[news clip] 原住民電視台預算解凍

【大紀元4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台北六日電)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天處理九十五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有關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遭凍結的三項預算, 經討論後決議,包括原住民電視台法定預算,辦理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以及補助地方政府民族文物館營運計畫經費,全數准予動支。

原民會三項預算被凍結,其中以原民台的預算能否解凍最受矚目,無黨團結聯盟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山地原住民)質疑,為何客家電視台的預算高於原民台?要求原民會必須向行政院爭取動支第二預備金。

她說,原民台現今採得標制,把預算發包給東森電視台,如此是否影響原民台的主體性?要求原民會主委必須擬具維持原民台自主的方案,否則就乾脆解散原民台,把原民台的法定預算,作為製播精緻節目的預算,委由優質頻道代播。

民主進步黨籍立委陳秀惠(平地原住民)指出,維持原民台自主性的最好辦法,就是民代勢力退出原民台,使政治力不再干預原民台運作。

原民會主任委員瓦歷斯?貝林表示,東森電視台執行原民台預算,皆依照原民會委員會議擬具的計畫內容,製播新聞等各類節目,原民會往後也會成立原民台節目監看小組,瞭解原民台節目製播情況。

會 議主席、中國國民黨籍立委曾華德(山地原住民)裁示,三筆遭凍結預算准予動支,附帶決議通過曾華德與親民黨籍立委林春德(山地原住民)等七人提案,要求原 民會向行政院爭取動支第二預備金新台幣兩億三千四百八十八萬六千元,使原民台能比照客家電視台,支用同等數額的法定預算。

4.11.2006

原來...

今天在學校圖書館念到一個段落,胡亂翻閱一本英文俚語字典時,才發現...

原來我 "literally" 沒有搞清楚之前在Indiana 時聽到故事的最後一段,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記得那時候我聽到的的確是,Michael的朋友講完故事之後,他的老師「朝他扔了一本書過去」。不過今天看到俚語字典裡寫到,throw the book at someone 其實有嚴厲斥責的意思,並不需要就字義表面來解釋。(Michael補充:throw book at is negative, but throw book to is helpful)

呵呵,害我以為那位傳聞中慈祥如母親般的Anya老師,還真的會對學生丟書本....XD

4.10.2006

The location of nostalgia

"When I think about going back to Taiwan, I don't have the feeling of anxious expectation to go back as I had before," listening to the schedule of H's returning back to Taiwan, I commented.
"Why?" Her eyes wide open and question.
"Well, I feel, when I used to think of going back, the feeling was composed by the exacerbating expectation that there were someone waiting for me. They were eager to see me back, and I am eager to see them too. However, I don't have the feeling like that anymore."

I was a little bit surprised to hear my testimony. True, I still think of my aging parents, and all the friends that I am famililar with in different degrees, and I am interested in the stories we can exchange since our last meeting. However, the feeling is still different form what I felt as nostalgic before, say, the first year when I was in Chicago and I could only use long distant phone calls to contact people. I wonder, is it because that the people I was missing couldn't get access to the internet or other communication means as convenient as nowadays? 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by now, even when we are away from each other in great distance, we still feel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us now is time difference. OR, more fundamentally, is it because the people I painfully missed--like my grandparents and C-- are all gone from my life for good?

Do the facts that the memories cannot be touched, cannot be reached, and are only available by imagination (rather than by recalling) constitute the authenticity of nostalgia,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 wonder...

At the exact moment, I recalled the memory of my one night stay in Kaohsiung last time when I was in Taiwan. I arranged to meet with my second aunt, who I haven't seen for more than a year. The place we arrnaged to meet is no longer the familiar names of department stores such as "Han-shen" (the one near my grandfather's house), or even "the President," but "Da-yuan-bai," which I never recalled as familiar in my memory. Before my aunt showed up, 30 minutes I waited in the parking lot of Da-yuan-bai because of the traffic jam . It was a fumy night, around 7:30 pm. The juxtaposition of banners and moving lights of the cars and sectioned dining and shopping areas made the whole scene like a combination of commercial match boxes. The visual impact was so strange, but the humidity and smell in the air were oddly familiar.

By recalling this scene, surprisingly, I feel I have touched the body of my nostalgia. Even though I have no previous historical memory of that place, and I have no further reference of it either, the image stood out in my memory, so vivid and tangible, waiting for me to name it "my nostalgia."

Still, I cannot explain why this image pop up. But it did, after I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rephrased from Bhabha in James Weiner's article on "Televisualist Anthropology":

No longer are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guaranteed by an appeal to an authentic cultuarl tradition; instead, such differences "are the signs of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envisaged as a project-at once a vision and a construction-that takes you 'beyond' yourself in order to return, in a spirit of revision and reconstruciton, to the political conditions of the present."

4.09.2006

[news clips] 科學莫違人權法治

2006.04.10  中國時報

科學莫違人權法治

吳豪人、劉靜怡

中研院生醫所日前就外界對biobank的質疑,回以「枝節的評諷」和「國內社會環境特有的道德倫理與法律議題」。身為法學教育和人權工作者,我們長期以 來堅持:公民社會的法治人權論述,是台灣深化民主價值之所需。我們對上述回應出自台灣學術重鎮中研院感到駭異,願意簡要回覆這些「不懂科學、罔顧事實」的 影射。

掌握大量政府資源者應受監督,本是民主憲政社會常規,絕非「台灣社會環境特殊」而導致的「對公共事務的不信任感」和「特有道德倫理與法律議 題」。生醫所將國家重大科技政策引發的關注和質疑,和「不理性」和「意氣爭執」劃上等號,既誤解民主社會常態,也凸顯出其輕蔑武斷之處:國際社群包括聯合 國、WHO、OECD都已特別針對biobank提出規範綱領,難道這不是世界性的普遍關切?

其次,「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建立數十萬人的基因資料庫」,是以偏概全、混淆視聽的說法。放眼各國,目前只有英國、日本和愛沙尼亞真有類似生醫所計畫的作法。冰島以國家立法建立資料庫,已遭宣告違憲,而由商業公司deCODE自行建立較小型的資料庫。

英國和日本的籌建過程至少花費了四五年的時間,廣泛進行公開透明的諮詢和辯論,生醫所則隻字不提這些重要國際潮流,也不願秉持「政府資訊公 開法」的精神,主動公開其計畫實質內容,僅以簡陋網站資料敷衍了事,推說限於規定不能公開計畫資料,僅要求異議者參與其內部溝通會議,何「公開透明」之 有?至於德國、法國、美國等「主要國家」,至今均無建立大規模全國性或民族性資料庫的規劃,頂多只是個別小型資料庫,其所涉及的倫理、人權和法律爭議深度 和廣度,自大不相同,豈能混為一談?

與其遷怒異議者,生醫所何妨先檢驗自己的透明度和誠實度,面對早已非屬民智愚昧的台灣社會,針對biobank計畫到底將如何落實「告知後 同意」基本原則,如何「合憲合法」地使用和長期連結病歷資料、戶籍資料庫和全民健保資料庫,如何迴避「不當引誘」此一學術倫理忌諱,如何避免圖利外國特定 藥廠,有無回饋機制和具有公信力的監督機制等重大問題,主動做徹底不閃躲的澄清。生醫所向來掌握極多學術、政治和媒體資源,又有中研院背書的公視「科學新 知」系列做宣傳,在如此不平衡的資源下,還怪罪和污名化異議者,恐怕只會引發更多反彈。

中研院「醫學倫理委員會」(IRB)召集人在媒體上公開為biobank背書,似有違審查者專業倫理之嫌,而對照生醫所「就現有法律而言, 民眾若願意配合,研究採血計畫並未違法」的說法,中研院IRB遲遲不核准該計畫之執行,豈非矛盾?IRB是否深覺計畫內容不妥甚或不法,擔心未來倫理和法 律爭議不斷,甚至可能連自己都必須連帶負法律責任,頗耐人尋味。

核心成員全為大學教授和律師的台權會,願意耐心等待生醫所及為其背書的倫理和法律專家,主動就biobank計畫涉及的倫理、人權和法律爭 議,在學術界和社會大眾的充分見證下,和我們進行「資訊對等」的公共辯論。我們深信:唯有不滿足於「形式科學理性」且尊重法治人權基本原則,台灣才不至於 「為世界潮流所邊緣化」。

(作者分別任教於輔仁大學和台灣大學,現任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副會長)

Complaining Panera Again

Panera 這家店的問題在於,開放廚房所以整個店裡都是做三明治和烤麵包的味道。一兩次覺得還可以,但多幾次就開始令人厭煩。咖啡很淡,加上牛奶之後喝就會像在喝稀釋的牛奶。音樂都是店員自己選的(我想Starbucks應該有特別請人挑過音樂),所以多聽幾次好像在看青少年嚼口香糖;他們不得不嚼,你不得不覺得厭倦了。

因為免費無線網路,我還是常常來這裡糟蹋自己的感官,完成作業;卻不知不覺感覺有點像裝配線的女工。如此創造出來的文字,也許在印成paper之後都還可以聞到那種制式的三明治味道吧?

4.05.2006

每次

每次打這通電話之後都會有點後悔,不是指後悔當初的決定,而是為什麼電話號碼還想得起來。

而每次打完之後都有點想要領養個小孩,終老一生去。

4.04.2006

台灣男性立委的沙文盲

先放上一個評論極佳的部落格連結:
http://blog.yam.com/munch/archives/1371209.html

在這個評論中,提到種族歧視觀點在二戰納粹德國的發展和這個事件廖無腦袋立委大人言論的相似性。這其實讓我更進一步想,當時的歧視言論出現在民生經濟狀況發生變化的時候,似乎這種自我消解的焦慮會放大到歧視言論上。

4.02.2006

音樂與情緒

我還記得,這樣的連結最早發生在高中時代念莊裕安寫的「音樂靈藥」。那個時代把推銷古典音樂當作生活作息配樂的人(後來台北愛樂電台到很有系統地接手了這個工作),大概就非他莫屬了。 那本書大概可以看做是,古典名曲導讀,發燒名盤精選,還有生活情境自我管理的綜合。說不定想要研究臺灣的知識管理和生活品味變化,這種古典音樂生活,戶外生活,知性旅遊生活等等類型的自我塑造,都應該是在研究的範疇之內。

怎麼想到這裡來了呢?今日春光正好,卻心情有點起伏。昨天去了DC一趟看櫻花,從一片樹頂白雲到垂柳的粉紅,美不勝收,不過今早起來之後,鼓起勇氣詢問某件事,卻讓我心情又跌落了下來。想起手邊可以讓情緒改變的音樂,似乎不是平常學著聽的各類音樂,而是以前當作唯一而現在早已不聽的拉赫曼尼諾夫。慶幸著上次我在電腦裡還放著米開朗傑里的拉氏四號鋼琴協奏曲,馬上放出來試圖「力挽狂瀾」。果然效果卓著,神奇地好像我的情緒退燒藥一樣

回想著如果在大學時代的我,一定會無理地要求跟我在一起的女孩,把拉氏的四首鋼琴協奏曲都聽過,然後跟他說,我所想的,我所感受的,就是這音樂裡面的變化和組合。哈哈,現在大概沒有這種大膽妄為的要求,但是幼稚的心態好想還是沒有改變。奇特的是,為什麼對我來說,聽古典音樂還是比其他音樂容易整理心情?是音樂的規律還是從小的制約呢?

天氣好,音樂聽完了,出門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