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2008

APEC與WTO之關連

晚上在綠陣的新辦公室,簡單地聽了台灣經濟研究院的洪財隆先生講台灣參與APEC的狀況。綠陣的朋友因為讀"Whose Trade Organization"這本書,於是對於台灣所參與的經貿合作組織有興趣。於是請台經院的副研究員來談談APEC組織到底作了些什麼咚咚。
APEC是台灣在亞太地區正式參與的國際經貿組織。但是APEC只是一個單邊主義架構起來的平台。如洪先生說,充其量,是個「協調式單邊主義」各國在其中進行貿易自由化或結構改革。但是為什麼要參加?因為這是一個得到與他國互動的舞台,並且藉由這個平台取得沒有參與的國際組織的訊息。洪先生說對台灣而言,APEC是個得到其他如IMF或者是World Bank相關訊息的場所。不過我疑惑的是,在這種場合(或者相關的會前會)得到的訊息,有多少是可以被台灣控制的?
既然APEC式單邊主義的形式,何種架構是雙邊主義以及多邊主義呢?在歐盟形成共同市場的過程中,就是以雙邊主義的方式進行的。比如關稅同盟,其間並不一定表示兩國或多國間沒有任何關稅障礙,只是表示在這個架構裡的國家,對於他國都以同樣比例的關稅行之。另一方面,歐盟最後形成了共同市場,只的是在生產要素上都互相流通:不只是可貿易的市場,還包括資本和勞工。因此,如果台灣要形成所謂的「兩岸共同市場」,出現的問題也不只是貿易平台的部分,還包括是否承認中國學歷以及平等引進勞工等問題。
另一方面,APEC很明顯地當然是美國希望參與亞洲事務所創造出來的平台。因此美國在使用APEC的時候跟WTO進行的多邊主義就不同。WTO多邊主義的前提是,成員間的約定是要訴諸法源確立的,但是APEC的情況不用。因此在APEC之下,美國還是可以使用攻擊性的單邊主義,比如301條款,或者是460條款(關於農產品輸出的規定)。

洪財隆先生也提到,其實農產品在十九世紀的貿易自由度,比在二十世紀還高。雖然二十世紀的貿易可以行使到更遠的地方,但是因為種種關卡,其實自由交易的部分,其實很低。另一方面,WTO目前的困境是,將昨日的成功建立在今日的失敗上。因為過去已經將容易交易的,具有固定差距型態的貿易項目作了交換(比如用農產品換工業產品,再用工業產品換智慧財產權產品)。等到現在要進一步作交換或者協商時,發現已經沒有任何可以作為「貿易」的項目了。因此出現在服務協定方面沒有進展的狀況。而老實說,這種沒有進展還是好事,如果進展了,又是另一種向未來借貸的交易。

最後,台灣應該走什麼樣的自我定位?怎樣都好,就是不要跟中國一樣,變成中國的一省。「如果台灣有的都跟中國一樣了,中國還要你幹嘛?」另一方面,台灣目前面臨中國不斷圍堵可以進行雙邊談判的困境,馬政府卻認定因此與中國的貿易協定才是唯一的路。這樣的狀況,洪先生認為,不就是別人把所有的路堵起來,只留一條單行道;而主事的人還真的認為,單行道是正確的道路。起碼在經貿上,台灣的定位如果走向中國工廠的小廠區,將沒辦法在國際平台上再施展任何力量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