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2006

The unfinished story of Millennium monster and Global imagination

在日本流行文化人類學研究與性別議題上頗有名氣的Ann Allison昨天在系上演講。系上新聘的助理教授是她的學生,難得在考古與國族研究之外,有流行文化的演講議題在系上出現。

她的講題是最近即將出版的新書:"Millennium Monsters, Japanese Toys, and Global imagination" 這本書以四個從日本紅到美國的流行文化icon: 假面超人(一時間忘記英文的名稱),月光仙子 sailor moon,寵物蛋 virtual pets,以及最近的口袋怪獸 poke mon, 做為卡通文化全球化的指標,並且從中討論全球消費與資本主義互相刺激,進而彙整全球化現象的過程。演講中觸及消費文化轉變,一方面談到日本的商品和卡通角色如何在市場分析的導向下成功地從「日本式」的卡通與次文化轉變成「美國式」(因此潛在的具有全球化)的主流市場消費對象;另一方面也處理在這幾個轉變當中,性別如何從hard power裡的截然二分與服務父權,變成softpower裡的可愛與創意力量,重構性別在資本消費市場裡的角色。

這個演講的議題可以說非常通俗,因此有許多不同領域和不同年齡的人都來旁聽。會後的討論裡也有許多大學生問了從他們角度來看到的觀察。比如一個人提到,他認為為什麼日本卡通文化比日本電影和流行音樂更容易普及,主要是因為語言障礙在前者被刻意地消除。也其實提醒到影像和語言(比如書籍,小說)之間使用的全球消費市場是以不同的模式在傳遞。另一個大學生提到,他覺得在日本卡通裡面呈現的新元素,是那些underdog也可以變身成為某種英雄的意識型態,和美國傳統卡通裡對成功英雄的塑造有一些互補(他個人就覺得很有鼓勵性)。還有學生提到美國卡通對這個外來元素新流行的parody以及在模仿(比如在south park某一集裡面就出現對poke mon的模仿和搞笑)。這些都可以說在文本與觀眾接受當中重新組搆新的文化表現。

Nicole Constable延續她自己對性別議題的關注問到,從Allison在早先對於Nightclub Worker的興趣,到現在性別角色大幅降低,以致於人與非人,國族文化的界線重新抹除之際,是不是可以觀察,性別和種族在全球化裡被使用的方式和轉變的軌跡(其實她當時的說法更複雜而完整,但我沒辦法完全記下來),Allison覺得這個問題很大,但至少可以觀察到的是,softpower而非hardpower,變成國家重新定義力量與資源的另一種方式(馬上就讓我想到臺灣一直在講的知識經濟與整個東亞的娛樂消費競爭和多樣化)。另一個歷史系的faculty詢問這類可愛的,種族標示不明,與快速變動的icon當中對日本的想像,與宮崎俊電影中出現的日本意象,如何解釋兩者被美國大眾接受的不同。通俗化與taste因此互有關連,卻帶著不同經濟與政治背景進行傳播。

我提了一個問題,關於最後Allison提到觀察Disney-lization以及日本卡通類型的普遍化所展現的開放與封閉想像(她認為前者是約略是封閉式的文化霸權,後者是較為開放式的文化符號),雖然似乎展現了所謂全球化的互動和過程,但是如果沒有同時比較日本商業卡通如何在其他亞洲國家進行promotion而成功或者失敗,以及如何被解釋的例子,似乎只能看到的是在美日之間因為殖民與技術內化的融合,與資本主義的精細化,有點難被稱為全球化想像。Allison似乎也發現到這個問題的盲點,立刻說這個觀察很重要,她在這裡面主要想要處理的是在美日這兩種後福特主義的消費文化變動,的確沒有處理到全球化做為地區差異的新動力。

在對這個演講感到趣味和期待之際,我覺得對「全球化」在這個青少年消費文化現象裡以「觀察」形成的被動角色,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討論。在視覺化的想像當中,似乎可以說,新的跨國文化資本主義,有如一個以「融合」為動力的氫彈,而我們觀察到的「全球化」其實是這個爆炸的衝擊介面,有如一道鋒面在各個原先被國家範疇所區隔的領域間移動。然而,這個全球化所帶來的,除了在這個鋒面的交會之間與它的移動方式給予我們重新的想像之外,還有什麼?如果實際上整合推進的區域資本主義,才是這個全球化的動力所在;我們可以期待這個以跨越國家而聯合青少年文化的全球化,有轉變基本上下層結構差異的能力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