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05

The value of imagination

最近在念Learning Place: the Afterlives of Area studies裡面的一篇文章,作者(Rob Wilson)以台灣之前對亞太營運中心的論述,來談論區域研究的虛幻和問題。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當「亞」「太」這麼異質的區域被擺在一起的時候,所得到的綜合和壓縮其實都是經濟力量主導下的視野。
全球化是從time space compression的觀念開始的。但是對於亞太這樣的概念,依然以美日在二戰之後的快速結盟,和冷戰需求所發展出來的「區域」。太平洋各島以及亞洲島鍊國,所經歷的文化和經濟背景是截然不同的,而新的合作領域似乎反而成了掩蓋戰爭記憶而創造的概念。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使用亞太區域這樣的觀念,除了政治經濟之外,還可以有什麼特別的想像嗎?

於是想像力,成了作者討論區域研究的新方向的一種路徑。從比較文學的路線出發,他談論了梅爾維爾的「白鯨記」和傑克倫敦的「海狼」對於美國文學中太平洋以及東亞地區的想像,同時延伸到日本發展出來的sci-fi文體。但是落實到實際層面之後,他只討論了台北作為一個跳脫區域模式進入global city,卻又被國族主義牽扯的都市,而放棄了台灣作為整體論述的可能性。

我想台灣面臨的異質變化是不容易以區域型態或者全球性都市網路來涵蓋的。但是從最近政策導向的社會學研究,持續對於東南亞地區的關注,還有人類學試圖和大洋洲對話的方式來看,這些想像自然是走向與中國文化競爭權威的其他方式。至少我想像中的某些圖像是,台灣對於台商足跡經過的國家,或是其他鄰近地區的資訊都明顯不足。奇特的例子是當慈濟新聞台以報導賑災的目的呈現了東南亞的訊息時,我才有機會在台灣的公共媒體上看到關於東南亞的消息。台灣的資訊和資金的行進路線並不對等,許多商人或者工作者在外地交涉出來的經驗也都是以個人企業的方式在流動或留存,並沒有轉換成整體的理解脈絡。在人類學的脈絡裡,對於本地族群的認識也應該打破,固定的「本族」與「異族」觀的同質化限制。

我一直希望有NGO在這種需求下出現,而不只是慈善式的活動。而我也可以去參與這活動的累積和發展過程。

5 comments:

serry said...

說的真好!(大力握手)
我可以引用一段到我的blog上嗎?

Anonymous said...

好久不見阿,Sherry!
敬請取用,無任歡迎。你覺得我這裡模模糊糊的說詞有點東西,已經是很棒的回應啦!我也想過去看看你的看法,無奈我還沒有放上track的功能,到時候再來連結一下啦。

serry said...

我有寫一些回應在我的blog,
http://blog.yam.com/serrytw/
不過基本意見跟你雷同就是,當初看到時很高興勒...

Anonymous said...

很喜歡你這篇的說法,在馬來西亞時又浮現你說的話。我們也有不少同事致力於討論「東亞」到底是怎樣一個概念,以及如何形塑它。但是當然是不同觀點不同學門的。但我真喜歡你的說法。

icep said...

感謝革少和serry後續的鼓勵,我在這學期的postcolonial globality期末報告,就是要寫這個區域研究想像力和政經背景方面的糾葛。如果想到另一些新鮮的咚咚,再放上來跟大家博感情吧。